首页 > 民俗文化

传统农历节日都有什么 农历节日顺序表 中国有哪些农历节日以及来历

时间: 来源:www.mykite.cn

传统农历节日都有什么 农历节日顺序表 中国有哪些农历节日以及来历

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、元宵节、龙抬头、上巳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七夕节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下元节、冬至节、腊八节等。 ,小年,除夕夜。

  春节:

  春节是农历元年。春节的另一个名称是新年。它是中国最隆重、最热闹、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。 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关于春节的来历,还有一个传说。中国古代有一种怪物,名叫“年”,头上长着长长的触手,极其凶猛。一次除夕夜,村外传来一位乞讨的老人。村民们又急又慌。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妇给了老人一些食物,并劝他上山躲避“年”兽。 “年兽把它赶走了。”老太太继续劝说,老乞丐却笑而不语。半夜,“年兽”闯进了村子,它发现村子里的气氛很不好。村子与往年不同:村东老太婆的房子,门上贴着红纸,屋里点着蜡烛,灯火通明,“年”兽浑身颤抖,发出奇怪的叫声。快到门口的时候,院子里突然传来“嘭嘭嘭”的声音,“年”浑身发抖,不敢再往前走,原来“年”最怕的就是红色,着火,爆炸。这时,婆婆家的大门大开,院子里一个身穿红袍的老者正在大声笑,“年”吓得脸色惨白,狼狈而逃。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从收容所回来的人们看到村里安然无恙都感到惊讶。这时,老妇人恍然大悟,赶紧向村民们说出了乞求老人的诺言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庄传开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“年”兽的方法。 (客家人传说)从此以后,每到除夕,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,放鞭炮;大年初一一大早,我们就要走访亲戚朋友打招呼。这一习俗流传得越来越广,成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

  元宵节:

  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元宵节。正月是农历的正月。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“元宵节”。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。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据一般资料和民间传说,西汉时期就已重视正月十五了。祭祀“太乙”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神的前身(《史记·乐经》:“汉族常祀太乙甘泉”)正月,黄昏夜祭,明代结束”)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,对元宵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汉明帝永平年间,为了弘扬佛教,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殿、寺庙里“点灯代表佛”。因此,正月十五晚上点灯的习俗,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和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,在中国逐渐扩大。

  龙抬头:

  农历二月初二,俗称龙抬头,青龙节又称春龙节、春耕节,是诸神之城、土地神的生日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,主宰天气雨露,农历“二二”是龙要升天的日子。从节气上来说,农历二月初,在“雨”、“醒”和“春分”之间。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节日的体现。据说这句话的由来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动和农业节气的认识有关。

  上巳节:

  上巳节,俗称三月初三,是汉族的传统节日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为了纪念伏羲,上巳节可以推迟。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用土创造了人类,并繁衍了人类。伏羲在豫东地区被尊称为“人类始祖”。太浩陵古庙建于淮阳(伏羲建都之地)。三月是太昊陵庙会。良善男女,南来的船,北来的马,都聚集在陵区祭奠祖先。农历三月初三,也是传说中太后举行蟠桃会的日子。北京有一首竹枝诗这样形容蟠桃宫庙会的盛况:“三月初三,春暖花开,蟠桃宫香火缭绕,江边微风徐徐”。 ,十丈红尘漫天飞舞。”

传说西王母本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守护神。她有两大法宝:一是吃长生不老药,二是吃能延年益寿的仙桃——蟠桃。增加了水边宴客、郊游的内容。魏晋以后,将上巳节改为3月3日,后人沿袭,成为汉族人民在水边宴饮、春季踏青的节日。

  清明节:

  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兴庆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。流放途中,荒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站不起来了。服务员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。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,侍从介子推到一处僻静的地方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给少爷喝。重耳渐渐恢复了元气。当重耳得知自己腿上的肉是介子推割下来的时候,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十九年后,重耳登基为国王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文公即位后,对陪伴他流亡的功臣给予重赏,却忘记了介子推。很多人都反对介子推,劝他向君王索要赏赐,但介子推最瞧不起那些争取赏赐的人。他收拾好行李,悄悄跟着老母亲去绵山隐居。晋文公听了,羞愧难当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。然而介子推已经前往绵山了。绵山地势高险,树木茂密。找到两个人并不容易。有人提出从三面烧绵山的计划,以迫使介子推出局。大火烧遍了绵山,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。大火扑灭后,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死在一棵老柳树下。晋文公见状,痛哭失声。心愿,从树洞中找到一件衣服,上面写着:“斩奉君为忠,望师长清明。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,下令此日为寒食节。二年,晋文公晋文帝率群臣爬山参拜,发现老柳树又复活了,于是赐名老柳树“清明柳”,并告诉天下,寒冬过后的日子美食节就是清明节。

  端午节:

端午节,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。端午节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神、祭龙的节日。这是古人祭祀龙的节日。还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、介子推的说法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端午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、祭祀文化、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值南方的天象有关。 《周易》中以八卦为基础,加倍而成六十四卦;从下往上数,阳线称为“九”,所以从下数第五行称为“九五”。 “身”有“如龙子”的习俗,每年盛夏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。“天上飞龙”这一天象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寄托,形成了端午节的礼俗。祭龙以酬谢龙的祖先,镇邪避灾,祈福吉祥,演变为“端午节”。

  七夕节:

  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每年农历七月初七。蒲节、巧夕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,也有人称其为乞巧节、七夕节或女儿节。七月初七之所以被称为乞巧,是因为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这一天会遇到天河,女儿们的家人会在晚上用瓜果祭祀女神,以求聪明。 。除了乞求姑娘们的编织技艺外,还乞求婚姻上门当户对。因此,世间无数相爱的男女都会在这个夜晚,夜深人静的时候向星空祈求婚姻幸福。乞巧仪式起源于古代织女唱神的原始信仰。这种信仰与每年7月7日牛郎织女相会的说法相结合,就成了我们今天七夕乞巧的民间信仰。

  中元节:

中元节,俗称鬼节,又称七月半、亡人节、盂兰盆节。农历七月十五,民间人们会把收获的新稻拿出来供奉和祭祀祖先。传承孝道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关于中元节的来历,相传地藏菩萨在其母亲圆寂后,来到地藏菩萨。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。她不忍心看到母亲受苦。 7月15日,她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打开牢房门放妈妈出去。各地的小鬼一窝蜂地涌出来,跑到人间祸害百姓,于是就有了“七月中旬鬼魂乱跑”之说。那些跑回老家的鬼魂向家人要钱,让他们回去住,打通关节,希望能尽快生产。后来,人们把这一天定为中元节。

  中秋节:

  中秋节,每年农历八月十五,又称中秋节、月光节、月夕、秋节、中秋节、拜月节、月母节、中秋节、团圆节等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,由古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起初,“中秋节”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“秋分”这一天举行的。后来又调整为夏历(农历)八月十五日。天。

  重阳节:

  重阳节,农历9月9日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又称“老人节”。因《周易》将“六”定义为负数,“九”为正数,所以9月9日,两个九相同,故称为重阳,又称重九。



  来源:

相传东汉时期,汝河有瘟疫妖魔。只要它出现,家家户户都会生病,甚至每天都有人死去。这一带的人们遭受瘟疫恶魔的蹂躏。当时,汝南县有一个年轻人,名叫恒景。有一年,一场瘟疫夺去了他的父母的生命,他自己也差点丧命。恒景病愈后,告别了心爱的妻子和乡亲,决定外出探仙学艺,为民除害。历经千辛万苦,恒景终于在一座古山中找到了法力无边的仙人。仙人被他孜孜不倦为百姓除害的精神所感动,决定收他为徒,赐他一把降魔剑,并暗中传授降魔剑法。恒景废寝忘食,日夜苦练,终于练就了非凡的武功。一日,仙人把恒景叫来,对他说:“明日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出来作恶了,你既然学了本领,就回去吧。”为人民消除危害!”。这时,仙人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,一瓶菊花酒,并给了他避邪的秘诀,并让恒景立即骑鹤回家。恒景回到了家乡。 9月9日上午,他按照神仙的吩咐,带领村民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,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和一杯菊花酒。正午时分,狂风呼啸,北风骤然刮起,天色漆黑,伴随着几声凄厉的怒吼,瘟魔从汝河中冲出,冲下山去。就在这时,瘟魔突然闻到了茱萸的怪味和菊花酒的醇香,脸色猛地一变,浑身打了个冷颤,不敢再前进一步。已经来不及了,很快,恒景拿着降魔剑,立刻就往山下跑去。经过几轮激战,恒景刺死文默,瘟疫被消灭。从此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,登高避疫的习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据说,在中原人民的传统观念中,重阳节寓意着长寿、健康、长寿,所以人们把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。

  夏园节:

  农历10月15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——下元节,又称“下元节”、“下元”。



  来源:

下元节的起源与道教有关。道教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。据说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消灾。三官的出生日期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。这三天分别称为“上元节”、“中元节”、“下元节”。

  冬至节:

  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。 ”、“易岁”、“易阳节”、“河东节”、“胖冬”、“喜冬”、“长走节”、“豆腐节”等等,每个名字都有它所代表的意义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冬至出现于周代,到唐代成为节日。据记载,冬至这天,太阳的影子最长。古人认为,从冬至开始,天地之阳气开始盛盛,代表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,是一个吉祥的日子。因此,周代以冬、十一为正月,以冬至为一年之始,庆祝新年。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汉代仍如此。西汉时期,冬至被称为“冬节”。

  腊八节:

  腊月初八,俗称“腊八”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自古以来,腊八就是祭祀祖先和神灵(包括门神、灶神、井神……)以祈求五谷丰登、吉祥如意的祭祀仪式。据《礼记·郊特兽》记载,“腊节”即“年十二月”,万物聚集,供食之时。 “十二月,夏代称“嘉平”,商代称“青丝”,周代称“大洼”。因腊八在十二月举行,故称十二月,腊吉日为腊月。叫拉里。

许小年:

  农历腊月二​​十三、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又称“小年”。小年是春节的前奏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。



  起源:

  相传灶王爷本是平民张生。一日,他到前妻郭定香家乞讨。他羞愧难当,跳进火炉底下,被烧死了。玉皇大帝知道后,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,他到底还不错。由于他死在锅底,所以被封为灶王。 。老百姓都觉得灶王必须受到尊重,因为他要向天报。因此,民间在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过“小年”,祈求来年平安、富贵。

  除夕夜:

  除夕,又称除夕,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晚上,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,所以也叫除夕。



  来源:

相传,古时有一种妖怪,名叫“兮”,专门残害人类,尤其是美丽的少女。 “夕”消失,太阳落山后才出现,半夜后消失。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里。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,却又无可奈何。有一个名叫七郎的猎人,实力极其强大,他的箭矢完美,他的猎犬也非常厉害。眼见村民被“夕”杀害,他决心除掉“夕”。他带着狗到处寻找“夕”,一找就是一年。此时已经是腊月三十了。他来到一个小镇,看到人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过年。他想,这个小镇很大,人也很多,女孩子也很多。也许“习”会来。他向镇上的人请教,说“习”最怕吵闹,并叮嘱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,要找比较响亮的东西放在屋里,有声音就用力敲门。任何动静,都要把“习”吓跑。摆脱。当晚“夕”真的来了。他一闯入一户人家,一家人就开始敲锅碗瓢盆,然后全镇的人都纷纷效仿。 “兮”吓得四处乱跑,却被七郎看见了。 “夕”与七郎和狗打了起来。 “兮”无法如愿,想要逃跑,却被猎犬咬伤了后腿,七郎趁机一箭射死了“兮”。从此,人们就把腊月三十称为“除夕”。这天晚上,家家户户都要观年、放炮,以示驱走晦气,迎来幸福吉祥。

精选推荐

  • 2024年5月27日是什么日子好不好
    2024年5月27日是什么日子好不好

        黄道吉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,我们在选择做各种事情的时候,都会对日子慎重的选择,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得到良好的运势,自身的运势好事情也可以进行的顺利,那选择吉日我们也能够得到好的结果,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2024年

  • 2024年5月24日适合装修开工吗
    2024年5月24日适合装修开工吗

        我们生活里重视时间的因素,我们无论进行什么事情都需要去选择一个好的吉日来进行,这样我们可以顺利些,那装修房子也不例外,我们可以提前选择好适合的吉日来进行装修,这样我们装修可以如期完成,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20

  • 2024年5月26日适合剖腹产吗
    2024年5月26日适合剖腹产吗

        当家庭中孕妈快到生产的时候,每个人都是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,最为父母最希望孩子的未来生活可以是顺利的,那孩子的出生时间好,自然人生会顺利些,那选择剖腹产时就可以提前选择合适的吉日来进行,接下来就和小编

  • 2024年农历四月十八剖腹产好吗
    2024年农历四月十八剖腹产好吗

        如今生活中,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比较讲究的,尤其是自己的人生里,一些事情是特别重要的,那孩子出生时,我们可以选择生产时间和方式,剖腹产就可以提前选择吉日来进行,可以让生产更加顺利,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2024年农历四

0